停车问题一直是北京市民关注的热点,在今天(3月1日)由“治堵大家谈”改版为“交通大家谈”的首期节目中,北京交通部门介绍了今年停车治理的主要思路。
节目中,相关专家建议,对于公共交通比较方便的区域,可适当减少出行车位的供给,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此外,可考虑引入市场调节机制,根据供需关系动态调整停车定价,以此引导市民的出行选择。
北京将加强停车需求分析审核,提升车位利用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造成停车难的原因很复杂,北京推进停车治理的突破口是道路停车改革。
《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提出培育“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停车理念。截至目前,全市共规范施划9.2万个道路车位,基本实现改革全覆盖,累计服务4.06亿车次,并对8.6万居住车辆进行认证,享受优惠停车价格,缓解居住停车矛盾。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静态交通管理处处长赵震表示,下一步,交通部门将继续巩固道路停车改革成果,持续扩大规范管理覆盖面,遵循严格控制和中心城区减量化原则,加强停车需求分析审核、开展车位常态化监测评估,提升车位利用率,推动管理提质增效。
“停车难问题不仅是交通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赵震表示,供需不平衡形成历史欠账,老旧小区配建车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需统一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和行动,建立在有限土地资源上平衡各类出行需求的理性认识,共同维护良好的停车秩序。
赵震介绍,为缓解停车难,北京推出了多项具体举措,摸清了全市的停车资源底数,采取多种措施盘活路外停车资源,各区结合街区更新等工作,因地制宜集约利用闲散用地,补充建设居住停车供给近15万个,鼓励公共停车设施向周边居民有偿错时共享,提供5.7万个有偿共享车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已完成全市3043个备案经营性停车设施动态数据汇集,并与MaaS平台(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共享,逐步通过地图软件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使停车更便捷高效。
■建议1
公共交通便利区域,可适当减少出行车位供给
未来,北京将如何从根本上协调停车难问题?《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指出,未来会将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区分开来,在拥车用车管理等方面也有一些相关规定。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认为,这些举措将为解决停车问题带来积极影响。首先,有助于缓解居住停车压力。“尤其这几年在推行居住停车认证,让居民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在家门口找到停车位、共享停车,引导社会停车资源向周边居民提供居住停车服务,拓展停车资源。”
其次,有助于调整出行结构,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对于出行停车,要统筹考虑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停车资源进行评估,合理调控出行停车位的供给。
“比如对于公共交通比较方便的区域,要适当减少出行车位的供给,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通过对停车位的调控,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刘雪杰说。
■建议2
可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动态调整停车定价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刘岱宗建议,治理停车问题必须要重视“停车位”的问题,甚至有必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比如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就通过了一部法律叫《车库法》,对停车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明确约束。”
刘岱宗介绍,该法律要求汽车拥有者必须“确保拥有固定的停车位”,“不准将道路作为汽车的停放场所”,违者将受罚;市民在买车申请牌照时,必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并经有关部门调查确认后,才可以登记发牌照。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大城市也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城市增长速度滞后于车辆增长速度’的情况,进入了城市更新阶段,停车位的供需失衡矛盾必然显现,而停车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优先的土地进行配置。”
刘岱宗说,欧美国家的一些地区在2018年、2019年前后进行了停车领域的市场化改造,通过市场手段来灵活配置车位资源。比如纽约曼哈顿地区,停车定价是按照车位供需的比例动态调节的,首先科学设置一个供需平衡点,超过这个平衡点则证明车位紧张,需要通过涨价来调节,低于这个平衡点则证明车位存在空余,可以适当下调价格,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调节自驾出行的比例。
“这只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一种手段,如果希望通过市场方式来调节停车资源供需失衡问题,则离不开对违停行为进行严格执法,这样才能保证市场规则有效。”刘岱宗说。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