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点评!温州元宵民俗有哪些?(灯会+温州话猜语)

2023-01-29 12:55:55 来源:本地宝

温州元宵民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始于秦朝,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把节庆主要活动是在晚上的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相关资料图)

温州的元宵节活动以挂灯、赏灯、玩灯的灯会为主要活动内容,温州灯彩品种较多,有珠灯、彩灯、挑灯、渔灯、百鸟灯、走马灯、布龙、首饰龙、纱龙灯、档龙、拼字龙、大龙等。并融入了祈福、文化互动等项目,是正月里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

温州灯会历史

温州元宵灯会,唐朝已有记载,《太平寰宇记》:“永嘉土贡竹丝灯”。既然作为贡品,说明当时温州灯彩在制作上已十分精巧。宋时更盛,永嘉叶适有诗:“艾褐家紬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

明代中叶,温州各地从正月初七、初八开始,就进入灯会准备。永嘉郡城,除小巷外,要搭建“松棚”。用于编结彩幕,悬挂灯彩。搭成后,“大约丈余地,悬灯一行,行四、五盏,傍加柱灯者有之”。使得全城面目一新,形成灯火辉煌的情景。

在明姜准《岐海琐谈》一书中,对明代温州元宵节张灯风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元夕张灯街市及神庙,起十二三至十七八方止。街市结盖松棚或用欢门,神庙如仁济、忠靖、惠民、广惠诸所,以珠囊(即珠灯)、竹丝灯等华饰,角胜争奇,游观者肩摩踵接,几无置足之地。”

清代,灯会在各地均已盛行。时间一般都是从十三开始,到十八止,为期六天。十三称试灯,十四至十五称正灯,十七以后称残灯,十八日落灯,整个灯市活动才基本结束。有些地方把元宵活动和该地会市结合,便于贸易往来。

龙板灯

在元宵灯会中,猜灯谜是一个互动项目。旧时大户人家元宵时在门口挂上春灯,即用纸灯盖住,露出三面,都贴有谜语,让大家去猜,猜中者赠送糕点或信笺之类,俗叫“春灯”。温州灯谜有二十四格,是市民和读书人一种比较文雅的游戏。

温州话猜语

温州方言丰富多彩,猜谜语在温州俗称猜语,是温州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它蕴含了很多民俗事象与历史文化,体现了温州人的聪明才智,千古流传。

下面,请用温州话念出以下谜面。

一半湿来一半燥,

一半鳞甲一半毛,

一半南山吃青草,

一半东海掀浪涛。

(猜一字)

圆卵卵,扁兴兴,

背肩身,生条筋。

(猜一老物件)

还是点我偷偷看谜底~

老式锅盖

四四方方,四角铜包,

兄弟五个,姊妹一双,

兄弟相打,姊妹相帮。

(猜一文具)

算盘

三横一竖,

肩胛头背磨石。

(猜一字)

小时吃得用不得,

大时用得吃不得。

(猜一植物)

竹子


在温州,元宵节灯会在平原、山区、海岛各有不同的活动内容。

瓯海泽雅闹“挑灯”

在瓯海区泽雅周岙村,每年正月十三闹“挑灯”。村民们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四方、五星、六棱、八面的;有鱼状、飞艇式、马头状等等,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村民的心灵手巧。该日,家家有客,户户摆酒,晚上信号一响,各家把灯一齐挑出来汇集在周岙村中心——桐桥头,挑灯的高潮是舞龙灯,三声炮响,持灯者涌向街头,自然形成队伍,在烟花白雾中,一条白龙翻转腾挪而来,汇入闹灯队伍,在欢呼喝彩声中,灯会进入高潮。

乐清蒲岐灯会

在乐清蒲岐镇,旧时元宵,家家户户门前悬灯结彩,有茶篮纱灯、汤罐灯、走马灯、狮子灯、鲤鱼灯、蟹灯、虾灯……小孩还手提猴子打棒灯、刘海金蟾灯上街游玩。城内十三日夜到十七日夜“迎灯”。地方上有新婚、头生男或建新房等由喜家轮流“接龙”,行“接龙”之仪,送彩包彩礼。十八日夜,龙灯游村庄一圈,俗称“游垟〞,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至庙前将“龙”焚毁,称为“纳龙”。除龙灯以外,还有打千秋,扮台阁、扮笑戏、装鳌山、放焰火。

平阳苍南“灯酒宴”

在温州的平阳、苍南等地,每逢元宵节,有举行灯酒宴的习俗。在苍南则叫“闹灯酒”。一般是在庙宇中,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神龛前正中新悬着“福灯”,灯旁挂彩球供人采摘以求子。旁悬“喜灯”为上年生男孩人家新挂。十三至十八日,在庙中击鼓,各家开宴。在平阳县联山乡、闹村乡、杨美村至今还保留元宵节举行灯酒宴的民俗。

平阳鳌江“划大龙”

平阳鳌江元宵迎龙,俗称“划大龙”,远近闻名。其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长十余丈,龙头有一层单间房子那么大,龙的大嘴张开着,里边衔有一个龙珠。龙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圆球形的上唇,上面画着八仙和刘海。龙头旁边向后横,龙眼像盏大灯笼。在龙头的后面,是接着一长段波浪式的龙身,和龙头隔开五六丈。龙身分十六段,每段的背上有一盏灯。大龙由百余人抬着向前移动,过村走巷,保佑人民平安,百业发达。

苍南蒲壮所城“拔五更”

温州市苍南县的蒲壮所城是明代著名的抗倭遗址。“拔五更”是蒲城民间自发组织的一项独特的大型民俗活动。“拔五更”活动最热闹的正月十五的“闹花灯”“拔五更”“抢杠”以及正月十六的“游街”“抢红”等环节。当夜幕降临,东、西两庙鸣响铁炮,吹吹打打抬着本庙的晏公神像,穿行于大街小巷,开始游街,炮竹不绝,夜空烟花灿烂,呈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

乐清蒲岐“闹琼花”

历史上有隋炀帝下江南闹琼花的传说。乐清蒲岐人民于元宵灯节把它变为民间风俗活动。闹琼花是蒲岐东门外人主办的。所谓“琼花”就是将一株三、四米左右高的桃树连根拔起,在每个树枝上装上纸花、纸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琼花后,紧跟着皇帝銮驾,宫女们划着采莲船徐徐向前,隋炀帝由侍女簇拥着立在其中,后面跟随护驾的御林军,队伍浩浩荡荡向前推进。

洞头“迎火鼎”、“迎火兽”

在洞头岛,元宵节有迎火鼎的民俗。火鼎是以大铁锅盛柴排点燃,由两人抬着参加游乐活动。后面跟着两人,携带柴火,不断续上,不使熄灭。游到各家门口,人们纷纷向火鼎上添柴,谓为“迎火鼎”要烧得红火,象征兴旺。

在洞头岛元宵节,还有迎火兽的民俗。火兽主要是火牛、火狮,用篾扎纸糊彩绘而成,四蹄安装轮子,腹中置有焰火。游乐时火兽由人拉着。牵火兽者穿蓑衣、戴箬笠,扮成牧童形象。火兽的口和肛门处不断向外喷射焰火。

赞龙

元宵舞龙灯时,穿街走巷,唱龙灯歌,俗称“赞龙”,在乐清叫“催龙”。灯师,也即赞龙人,一般一组龙灯配一人,随龙灯到每家颂唱,唱词均为七言,唱时敲大锣大鼓,唱词内容为祝愿平安吉祥之类的颂词,并穿插戏曲故事和古诗句。

花稃

元宵夜,旧时人家在锅中炒糯谷,以爆出白米花的形状,卜算年成,并供小孩取食,名曰“花稃”,俗语叫〞打哮蒲”。山区则煮南瓜分食,平阳江南平原还有新娘取娘家送来的炒豆、花生、百子糕等,分给上门来讨食的小孩,称“分十五夜”。

打老鼠眼

在乐清,元宵节还有打老鼠眼之俗,即在锅里炒米、芝麻、大豆、绿豆等,妇人边炒边说:“炒眼、炒眼,炒炒猫儿眼光,炒炒老鼠膜膛(眼瞎)……”炒好后,把它撒在屋梁上,谓能辟鼠,称“打老鼠眼”。

财神寿诞

正月十五日,城区西郊玉环殿举行财神寿诞,开演戏文,闹极一时。庙塑文武财神像,届时并坐在大殿上享受祭祀。香案上陈列着四大盘以笋干、明脯、粉丝、串柿四品为底身的粉塑戏剧人物,塑技精湛,栩栩如生,并制备有米塑的金银元宝,无偿赠送,故城内商人都纷纷前来取宝,以求利市。

马驾

马驾,亦称“马队”,即由人扮成各种戏曲人物,分别骑在马上,参加灯会队伍巡行,供人们观赏。马驾流行于温州各县,如梧田元宵节迎灯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百十一匹骠悍骏马组成的“马驾”,在马队前高擎着地方或村庄村牌,金鼓鸣锣开道,长号唢呐齐吹,骑在马背上的有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手持羽扇的诸葛亮,背插五令旗的武将,衣着艳丽的闺阁小姐,各显神通的八仙……个个神采奕奕,披红戴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