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拖延的人,心中都藏了一个缺爱的小孩 天天聚看点

2023-05-26 17:08:51 来源:壹点灵

我的一位朋友经常在一个怪圈循环。

拖延—定日程表—小有成效—坚持一段时间—又恢复原状。


【资料图】

不断的挫败,让他产生了强烈自我攻击,自认是一个无可救药,不求上进的人。

和朋友一样,很多人常把拖延的原因归结于一个人纪律性差,习惯不好,性格缺陷。

实际上,大部分拖延只是一种表象。

它也并不是时间管理,性格缺陷,上进心的问题,而是一个很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所以,只有找到问题的核心,才有可能去真正改变所谓的“拖延症”。

来源:pexels

01 拖延背后的根源,是缺爱

大部分拖延的背后,都存在着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和错误的“强者心态”。

例如因拖延问题来求助的小N,他工作能力很强,也有上进心,但总是不够自信。

工作中,类似搜集资料,整理发言的小事,他会习惯性拖到最后,做事畏手畏脚,生怕有什么差错。

小时候的小N很努力,成绩不错,也时常获得他人肯定。

但父母对他的要求,远不止于此。

有次小N参加市里的英语比赛,紧张到想吐,觉得自己没做好准备,差点临阵脱逃。

但母亲非常不解,觉得“这有什么,我已经告诉你怎么做了”,你还想放弃,这是“弱者思维”。

来源:pexels

每当小N要做什么,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做就做到最好,要么就不做。

看似是句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话,实际上,会让一个人有种“压迫性”的感受:

你不能是软弱的。

以及无意识的强迫性思维:

如果你选择做一件事,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就不做。

做了又做不好,不如不做。

母亲没有意识到,这种面临比赛时的恐惧和紧张很正常,只要稍加引导和舒缓情绪,就能让小N正常参加比赛。

她反而使用了激将法,让小N觉得,面对压力,自己永远不能退缩。

而英语比赛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母亲又觉得,是小N的心态影响了他。

他本有实力拿到前几名,却因自己的退缩,最后失利。

来源:pexels

小N的成长里一直重复着这样“恐惧——失败——更恐惧——后退”的过程。

强化了他惧怕失败的信念,植入到了潜意识,让他放大一件事的困难程度和结果的可怕程度,对结果的容错率很低,引发强烈的担忧:

我能做到最好吗?

如果我失误了呢?

别人会失望吧。

久而久之,“逃避”便成了其第一选择。

即使是努力一把就可完成的事,只要有一定难度,他感觉无法做到极致,就会瞬间减少很多动力,拖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来源:pexels

对母亲来说,比起爱孩子,她更想把孩子变成自己心目中的“强者”,而非他自己向往的,可以努力成为的人。

忽视了对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那才是一个人最坚实的后盾,一个人一往无前的信心来源。

在孩子的体验里,他感觉不到一种内在踏实的感觉,足够的无条件爱的感受,就会变得越来越犹豫不决。

其实,真正的强者也并非是什么都不怕,而是非常了解自己,能够发挥优势,克服或规避劣势的人。

他们对自己的失败有很强的包容性,才能不断去挑战,在挑战和总结中尽情完善自己。

来源:pexels

小N的母亲则是一开始,就把小N放在了天生强者的位置上。

即使他从未经历之事,也希望他完美无缺地应对,没有一点失误。

他会在不断的恐惧和挫败中心理失衡,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失败的痛苦,害怕失去和重要他人的关系,做事拖延。

这时,拖延只是背锅侠,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过度追求完美和长期处在高压环境下的防御。

而大部分重度拖延背后的根源,是“缺爱”。

02拖延,是反控制的利器

研究拖延人群的特点时,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很多人属于“一边极力摆烂,一边疯狂自责”的类型。

为什么会呈现如此自相矛盾的模式呢?

其实,不同性格特质的人,适用于不同的成长方式。

一个思维灵活,喜爱自由的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是高度控制或严格的环境;

很可能会对时间和压力产生极为两极化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影响其自我和对外界的认知。

来源:pexels

例如,小T是一个想法天马行空,思维活跃,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却生活在严格的时间表和思维观念之下。

按照大人给他制定的计划,他需早上6点起床,10分钟洗漱完,晨练半小时,去学校。

午餐15分钟,午休半小时,预习功课。

放学回家半小时吃完饭,2小时做完作业,读课外书半小时,洗漱半小时,10点前睡觉休息。

一旦没有达到,就会遭受惩罚和攻击。

来源:pexels

小T不适应这种过度控制的时间,死板僵硬的生活方式,和太过严格的规则制度。

正在投入和沉浸的状态总被打断,做事效率低,情绪也很糟糕。

外界严格控制其时间安排,导致他常常将时间看做一个需要制服的对手。

想象中,好像自己能完全掌控时间:

他觉得,在最后的时间里,仍能完成任务。

所以明明需要整整一天才能写出来的稿子,偏偏要在最后一小时完成;

明明一周才能做好的PPT,当天早上才开始捣鼓;

以此显示出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感,而不是时间在追赶自己。

往往结果是不行的。

来源:pexels

他们对时间流逝很敏感,感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会把时间精确到分秒的程度。

但真正做的时候,会很难执行。

浪费时间了,又会拳打自己:你看看,这么多时间,早干嘛去了。

如此反反复复,自我折磨。

实际上,这类拖延属于典型的“反控制型”拖延。

是对小时候被过度控制,过于紧张的反抗。

来源:pexels

一个常常迟到的人,并非没有时间观念;

反而是感觉到对时间的恐慌感,而十分不适和懊恼,进而采取不按时到的策略。

一个明明有时间做事,非要最后一小时上演“生死救援”的人,也不一定是懒惰;

而是不想全部时间都被占用,是对外界过度控制的“心理反抗”。

但最后,没有抓紧时间完成目标的内疚感,又反过来激发了更多的拖延。

所以,你也会发现,当这类人群用更适合自己,更为灵活的方式生活和学习时,明显做事效率变高,状态轻松许多。

内心不紧张的时候,反而没那么拖延了。

03 如实面对自己,是走出拖延的第一步

在克服拖延症的十多年间,我发现了拖延共同的特点,以及克服拖延的诀窍。

首先,你必须认知到,你有拖延的习惯,不代表着,你是一个“拖延者”。

这是不同的概念。

拖延习惯的背后,可能有很深层的心理根源。

因此你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拖延属于何种类型,又是为了应对什么压力,而创造出来的模式。

你会发现,拖延会自然有所改善。

来源:pexels

例如,在“控制”的环境中,例如父母总是主宰你的生活时,你就很容易在离开这个环境后,

开始高度拖延,以寻找自我休息的契机,创造心理舒适的空间。

同时,你希望借助拖延,反抗长期的过度控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

当你理解这一点,看到成长方式对自己的影响,就可以去调节自己对拖延的认知,走出控制,慢慢对生活获得内在的掌控感。

你会开始不再过度夸大任务的难度,沉下心来,一步步完成该完成的事。

来源:pexels

第二,如果你经历中有太多自我挫败的经历,又没有很好地处理,外界的压力给你带来的情绪体验都是负面的。

那么拖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拖延背后的那些“信条”——“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轻而易举”等,

会让你形成一个理想化的自我。

这个理想中的自己,几乎十完十美,一路高歌猛进,不费力气。

而理想化自我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受失望,产生挫败,把你撕裂。

让你更没有力气去靠近,成为更好的自己了。

我们也需要更多地意识到,拖延是一种心理问题。

它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和糟糕结果,焦虑、怨恨、欺骗感和失望,削弱自信...

但它也是一个你发展出来的应对压力,自我照顾的方式,可以转变为改变的动力。

来源:pexels

这时,你最需要做的,是尝试一点点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的差距。

不否认差距,不过滤失败,不逃避糟糕的体验。

面对它,告诉自己:

的确,我经历过一些挫折,这些挫折让我感觉到,在有些方面,我是缺乏经验的。

在这过程中,如果感觉到个人的力量有限,也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一起探寻你拖延背后的症结。

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如果我们从此放弃努力,那么将离喜欢的自己越来越远。

“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

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下。”

所以,如实地面对自己,必然是走出拖延最重要的一步。

来源:pexels

作为一个曾经多年的重度拖延患者,我最大的建议就是:

学会“一秒内行动”——不管结果如何,都停止思考。

先行动,再反思。

记住,如果这件事,你现在不做,那么以你的内在体验,你很可能就不会再做了。

所以,要做,就此刻行动吧。

不做,就彻底放下。

这样,才能走出纠结,远离内耗。

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

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限时发放。(私信回复 量表 ,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

如果您有情绪压力,原生家庭,婚姻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需要心理咨询,可以私信和我们详细沟通。

作者 林音lili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