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内四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
突破,一个积极的字眼,常以自我超越为注脚。人的突破,需要不断进取、激发潜能;产业的突破,更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产业。《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以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以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带动湖北产业能级提升,以超常规举措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落地见效,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资料图】
五大优势产业为何是切入点?突破性发展将带来哪些变化?目标如何实现?
4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为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的“Why”“What”“How”给出答案。
五大产业“站在巨人肩膀上”
4月7日,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吸引千余家企业代表和一大批院士、专家齐聚武汉,围绕大健康领域全产业生态,展示新产品、交流新趋势、探讨大健康产业发展。过去4年,该博览会共吸引来自36个国家的105万参展人员,签约项目167个,投资规模超过3500亿元。
“生命健康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幸福产业、未来产业。”对于湖北在突破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上的独特优势,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崔永红如数家珍。
创新有支撑。坐拥亚洲首个生物安全P4实验室、全国首家认证的A3实验室、8个生命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临床试验基地,近3年获得1类新药注册批件6个,每年新增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超50个,拥有在研国家1、2类新药超百个;
产业有基础。截至2022年,全省健康产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近8100亿元,规模、产值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辐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中药、健康服务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发展有特色。麻醉药、维生素、酵母、生物材料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新型疫苗、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等领域优势突出。
中国车谷,蓄势腾飞,华丽蝶变;中国光谷,因光而兴,聚光成谷。
“双谷”崛起的两大优势产业,亦成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本月初,襄阳获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解锁”新成就。汽车是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车轮上的湖北”正全力竞速新能源赛道,“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聚势、破题:2022年,全省有规上汽车企业1578家,整车企业25家,汽车产量190.6万辆,营业收入6922.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12.9%。全省新能源整车企业增至19家、新能源汽车产量29.3万辆,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增幅7.5个百分点。东风本田、猛士、上汽通用武汉基地等一批新能源整车项目加速推进。在车规级芯片、自主控制器、智能驾驶等领域,湖北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4月20日,全国首个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正式启动建设。光电子信息已成为湖北的一张重要产业名片,湖北以光为引、追光而行,产业规模实现裂变式增长:“武汉·中国光谷”汇聚光电子信息企业1.5万家。2022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7600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升至14.1%,光纤光缆产量全球第一,光电器件、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量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人才助力,令高端装备和北斗产业“第一动力”澎湃:船舶研发实力雄厚,科研院所众多,在全国形成独特优势,正在实施气化电化长江、汉江、清江示范行动,抢占纯电动游船游艇、集装箱换电运输船等市场,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建造基地和应用先行区;测绘、遥感、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排名全球第一,拥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芯片研发等领域引领全国。
三年方案擘画“荆”彩蓝图
使用华工科技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生产的汽车复杂曲面零件定位精度可达0.03毫米,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一半;武汉企业远大医药钇90微球注射液,弥补了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局部治疗的空白,标志着肝肿瘤患者从此可在国内接受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架构——东风“量子架构”实现12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90秒完成换电、5分钟补能300公里、百公里11度电超低能耗……眼下的荆楚大地,优势产业的发展成效已依稀可感。
“在湖北有优势、在全国有分量”的五大优势产业,经过突破性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今年初,我省为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制定的三年行动方案陆续出台,擘画出五大优势产业“荆”彩蓝图。
电子信息、汽车、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将剑指“万亿”,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将达到5500亿元,北斗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中国光谷”的名片将越来越亮,世界一流的光通信产业高地、全国顶尖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激光产业基地和存储器基地、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将一一建成;
继武汉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双智”试点城市,襄阳获批创建第五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湖北还将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
在生命健康领域,建成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区、健康消费全国性中心;
高端装备将聚焦智能制造装备、绿色智能船舶、航空航天和高端能源装备四大领域,建设全国高端装备创新高地、制造高地和数字化高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我省将成为全球北斗高端人才集聚地、全国北斗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北斗规模化应用先行地和全国北斗产业发展高地。
“雁阵集群”引领产业腾飞。可以期待,到2025年,这五大优势产业有望共同带动湖北制造业产值迈上7万亿元新台阶。
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路线图
光电子信息产业
现有成绩
2022年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7600亿元
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升至14.1%
光纤光缆产量全球第一
光电器件、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量全国第一
●“武汉·中国光谷”汇聚光电子信息企业1.5万家
初步形成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涌现出一批国内首款产品、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未来目标
●产业规模壮大行动
支持国家存储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力促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创新引领突破行动
支持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
●品牌能力升级行动
支持中信科向千亿级企业进军
支持将长飞光纤、高德红外、华工激光、光迅科技等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
●区域协同发展行动
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合作
支持武汉都市圈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支持襄阳都市圈重点发展半导体、电子元器件
支持宜荆荆都市圈重点发展电子材料
支持潜江等地联动配套发展
●产业生态完善行动
实施光电子信息产业重大人才工程
推动设立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
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
●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推动“光谷”与“车谷”双向联动
建设一批智慧工厂、绿色工厂、5G全连接工厂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现有成绩
2022年
●全省规上汽车企业1578家整车企业25家
汽车产量190.6万辆
营业收入6922.9亿元
占全省规上工业12.9%。
●去年全省新能源整车企业增至19家
新能源汽车产量29.3万辆
同比增长98%
高于全国增幅7.5个百分点
●我省在车规级芯片、自主控制器、智能驾驶等领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全省建成公共充电桩超过10万台
公共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超过36万辆
未来目标
●盘存量、促转型
积极推进传统燃油车企向新能源方向转型
●抓增量、壮集群
争取引进国际高端知名整车和国内优势车企在湖北投资布局
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
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
引进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形成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产业集群
●促创新、强弱项
实施“车规级MCU与专用芯片、控制器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
重点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双极板、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关键部件空压机、循环泵
●搭平台、拓市场
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供应链
统筹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检测基地
建成全国领先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基地
生命健康产业
现有成绩
●创新有支撑
建成亚洲首个生物安全P4实验室
全国首家认证的A3实验室
拥有8个生命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临床试验基地
近3年获得1类新药注册批件6个
每年新增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超50个
拥有在研国家1、2类新药超百个
●产业有基础
截至2022年
全省健康产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近8100亿元
规模、产值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有特色
麻醉药、维生素、酵母、生物材料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新型疫苗、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等领域优势突出
未来目标
●力争到2025年
全省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
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支持重点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一批创新产品年内上市
●加快产业强链补链
培育打造一批“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依托人福医药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动成立若干个产业协作联盟
●加快推进国药集团中部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力争36个生命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年内正式投产
●加快出台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干货
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投资母基金
高端装备产业
现有成绩
2022年
●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1700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0亿元
上市企业增至23家
●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发射4次
快舟十一号火箭复飞成功
凌云航空科技园完成规划建设
中船712所研制首艘国家级氢燃料电池示范船三峡“氢舟一号”动力系统
中石化石油机械世界首台全电动自动化修井机、国内首台高含硫压缩机等关键技术装备打破国际垄断
未来目标
到2025年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达到5500亿元
其中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船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高端能源装备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
●通过实施创新引领工程、产业壮大工程、转型升级工程、融合发展工程,推动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
到2025年
打造百亿企业10家以上
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
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
北斗产业
现有成绩
●有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
在测绘、遥感、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排名全球第一
●有国内顶级的领军人才
武汉大学号称我国北斗领域的“黄埔军校”
●有全国一流的高能级平台
拥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0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有国内第一雁阵的产业集群
我省是全国北斗产业五大重点区域之一
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北斗产业集聚地
在芯片研发等领域引领全国
未来目标
到2025年
●全省北斗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
占全国市场10%以上
●聚焦芯片研发、核心软件开发等
设立人才股权激励基金
●组建省长江北斗数字产业集团
加快推进总投资100亿元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建设
打造湖北北斗企业“航母”
力争年内完成1至2家北斗企业上市
专家连线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李光——
五大产业 要串“珠”成“链”
“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的重要部署。”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光认为,从站位来讲,这一举措更是基于湖北所能、国家所需,考虑到了国家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
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不是一句空话。产业不兴旺、社会不稳定,都将对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产生影响。
“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就是很好的切入点。”李光说,整体而言,五大优势产业契合湖北发展实际情况,面向未来,坚持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主流方向。客观来看,湖北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拥有产业基础、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通过进一步创新发展,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
哲学里强调系统思维,要求人们立足整体,着眼大局,从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作用去认识和把握整体。
在李光看来,湖北提出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就是坚持了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握指成拳,串“珠”成“链”。从产业来看,五大优势产业各有特点,同时又紧密联系,就像一颗颗珍珠,个个闪耀,串在一起就能更好发挥出整体效能。从布局来看,湖北提出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重链条、重集群、重创新、重能级提升,强调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联动、系统集成。除提出产业目标之外,还提出经济目标、科技目标等多重目标,包括关键核心技术、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能加快推动湖北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对话“头雁”
骨干企业这样导航引领
光电子信息
光迅科技
实现更多局部“领跑”的核心技术突破
4月17日,光谷,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迅科技”)生产车间内,全自动高速光模块生产线高速运转,分秒必争赶制订单。
目前,该公司已有1637批光通信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形势巩固向好。“企业要赢得市场,关键要有核心竞争力。”光迅科技董事长黄宣泽说。
一直以来,光迅科技加快构建“三位一体 优势协同”的全球创新体系。在丹麦、法国设立两个芯片技术研发中心,在北美设立高端器件开发平台,在国内建成先进的智能制造基地。通过发挥分布全球的各个中心、平台、基地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层次互动,先后开发出业界领先的超大容量无源光波导芯片、超高速激光器芯片、高密度高速硅光集成芯片及FOSA单片集成收发器件等产品,加快400G/800G/1.6T等高速模块的商用进程,有力支撑了5G、F5G、数据中心建设、东数西算等战略需求。
一流企业做标准。作为全球领先的光电器件及模块研发制造商,光迅科技先后承担“863计划”“973计划”等各类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累计起草国家标准和通信行业标准200余项,申请国内外专利近2000件。日前,光迅科技主导制定的一项国际标准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这是光通信有源器件领域第一项由我国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
此外,光迅科技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在东湖综保区加快建设,规划打造集综合服务中心、新产品研发中心、智能工厂、智能化仓储系统、节能增效厂务系统于一体的高端光电子芯片与器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
黄宣泽说,作为国内光器件龙头企业,将以产业基地动建为契机,在坚持技术“跟跑”不掉队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并跑”技术,力争实现局部“领跑”的核心技术突破。面向未来,公司将始终坚持“三个面向”的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大力攻关光通信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端光电子器件领域主导企业。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东风公司
加速驶向“新赛道” 研发投入将达千亿元
4月24日,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新半导体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封装无尘车间,机器指示灯闪烁不停,生产线高速运转。
这是国内首条车规级IGBT模块量产线。此前,我国中高端IGBT主流器件市场一直被欧美日企业垄断。
为解决“卡脖子”难题,2019年6月,东风公司与中国中车两大央企在武汉合资成立智新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始自主研发生产车规级的IGBT模块。眼下,由该公司生产的IGBT模块已搭载在国内众多新能源车型上。
诞生于湖北,成长于湖北。东风整车企业在省内有一级供应商1000多家,在提升湖北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汽车“新五化”浪潮,东风公司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构建,为新能源加速“跃迁”打造坚实基础和强力保障——
在新能源方面,三电核心总成、整车平台架构、充换电技术、氢能源等领域全面进阶,电池管理系统、IGBT封装集成、多合一电驱动总成、高效扁线电机、电子电气架构、超级快充等技术行业领先。
在智能网联方面,探索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东风领航Robotaxi、东风Sharing-bus等自动驾驶产品已分别在武汉经开区、雄安新区开展示范运营,东风无人集卡“无限星”已在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武汉阳逻港投用。
在产业链构建方面,联合中国信科、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移动、宁德时代、欣旺达等,集中攻关车规级芯片、电池、车联网等核心技术,开展产业合作,促进供应链安全可控。
东风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东风研发投入将达到千亿元,积极拥抱供应链变革,重点推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绿色智能产业生态。当前,湖北正致力于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东风公司将发挥好龙头企业作用,为推动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生命健康
华大集团
助力湖北抢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制高点
“为了解决核心工具‘卡脖子’难题,华大集团前瞻性布局,早在2015年就已经实现基因测序仪的自主可控。武汉作为我们主要的仪器生产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4月24日,华大集团湖北总经理周锐说。
当天,武汉东湖高新区,华大集团湖北公司生产中心内,一批测序仪正在调试。
自2010年落户武汉,华大集团相继成立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华大基因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16家公司,布局科研服务、医学检测等板块,全面助力湖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华大集团的基因检测服务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覆盖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等方向,成为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上游核心工具自主至关重要。截至今年2月,华大集团已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505篇。”周锐介绍,多年来,华大集团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独特发展模式,通过前瞻性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2022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显示,华大集团在生命科学产业机构排名中位列亚太地区第一、全球第八。这是该集团连续第7年位列亚太地区榜首。
今年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华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开展基因组学、单细胞组学、时空组学等领域的基础创新和应用研究,积极推动深化与产业链各方的合作,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及高层次研发人才落户湖北,推动精准诊疗领域的企业快速聚集,助力湖北抢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高点。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华大集团将积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基因组学、单细胞组学等领域的基础创新和应用研究,推进前沿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应用和成果转化,助力湖北省打造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孵化、资本融合为一体的产业全链条。”周锐表示。
高端装备
航天三江
勇当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主力军
4月24日,武汉阳逻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快舟火箭产业园格外繁忙。在火箭公司的行政办公楼,一场项目协调会正在紧张进行。
“多枚火箭研制和调试任务同时进行,各专业间资源冲突,任务节点又不容有误,这几天连做梦都是催任务的电话。”航天三江快舟一号甲火箭型号副总指挥赵爽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航天三江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的主体与技术抓总单位、特种越野车及底盘研发生产单位。
自10年前着手布局发展航天产业以来,航天三江在航天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支点,火箭、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链各个环节基本打通,在国内航天企业中具有独特优势。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2017年成功实施“商业第一单”,推动湖北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新步伐。目前,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已实施24次发射任务,开创中国航天领域的多项第一。
“面对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航天三江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度参与湖北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高质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表示,将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系统研究、精准对接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融入履行强军首责、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中。
3月22日,快舟一号甲火箭取得发射开门红,快舟系列火箭进入更高强度、更高密度的发射期,全年预计将开展8至10次发射任务。
航天三江将继续发挥商业航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打造主导产业鲜明、要素自动吸附、人才流动聚集、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航天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勇当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主力军,奋力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第三极”。
北斗
梦芯科技
把北斗“大事业”做成北斗“大产业”
“近三年,公司北斗定位芯片已形成规模化应用,未来三年预计芯片销售量在千万级。”4月24日,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梦芯科技”)董事长韩绍伟说。
梦芯科技是湖北北斗产业的明星企业,主要从事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设计。2015年,梦芯科技研发出中国首颗40纳米量产的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填补了湖北北斗产业“无芯”的空白。其研发的全球首颗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兼容所有已部署的全球导航系统,高精度算法能实现厘米级定位。
让千行百业“参北斗”。作为北斗产业的上游企业,梦芯科技已开拓了北斗在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公安应急、农业水利、安全监测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不断做大北斗产业生态“朋友圈”。
“我们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活力,真正把北斗‘大事业’做成北斗‘大产业’。”韩绍伟表示,结合我省发布的《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梦芯科技正在组织北斗+物联网融合定位的新一代芯片项目攻关,进一步提高北斗高精度时空赋能能力,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同时,联合武汉大学、湖北省计量院、湖北省地震局、湖北省地质局等,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标准制定、国家北斗产品检测中心筹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逐梦浩瀚星空,让中国北斗加速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世界的“北斗”。
眼下,在梦芯科技所在的光谷北斗大厦,已汇集了湖北地信、依迅、人人邦、北斗智通等一批“北斗+”创新和“+北斗”应用企业,形成包括北斗芯片设计、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与运营服务、北斗终端及运营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本版采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左晨 许旷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本版制图:徐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