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楼市行情呈现出一种少见的“脉冲式”走势。
1月份惨淡,春节过后热度急速拉升,3月中旬又冲高回落,上涨势能逐步放缓。这背后,既有疫情全面解禁后购房需求的补偿性释放,也有刚需、刚改等自住需求的蠢蠢欲动。此外,还有一个决定成交能否放量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今年商品住宅的供应情况。
(资料图)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2022年土地市场成交规模锐减,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低,而且城投托底的占比持续上升到超过6成,这些都对今年商品住宅的新增供应量产生明显的制约。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4月市场供求都转向下降,尤其是全国重点30城的供应显著缩量,且已降至近5年来同期新低,成交也环比下降27%的情况下,5月份的市场供应规模,将对市场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
据CRIC调研,5月全国28个重点城市预计新增商品住宅供应面积1355万平方米,较4月环比下降14%,同比还保持增长9%。前5月28城的累计供应面积预计可达6350万平米,累计同比增幅7%。
如果从今年每个月的供应量看,1-2月是供应淡季,3月供应量冲高后就开始持续回落,5月的供应量略高于今年以来的月平均数,但如果与去年平均每月1433万平米的供应量相比,今年楼市的整体供应量还是略显疲软。
不过,一线城市5月份的供应还是保持平稳状态,环比小幅微跌1%的同时,同比涨幅高达77%。其中,北京和深圳都在5月迎来供应的集中放量,环比增幅分别高达86%和39%,上海和广州的房企推货积极性不高,但因为去年基数较低,所以单月和累计供应量的同比表现还是保持增长。
二线城市在5月开启轮动复苏行情,部分城市的供应有所提速。成都、武汉、宁波5月预计新增供应规模都将超过100万平米,重庆、西安、南京等城市环比涨幅明显,均在4成以上。
也有短期内行情转冷显著的城市,比如天津、郑州、昆明、福州等城市,5月的供应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三四线城市的情况则不太乐观,呈现出同环比齐降的行情。CRIC最近调研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无锡、常州、徐州、漳州、泉州等部分重点城市,仅无锡单月供应规模超过10万平米,漳州与上月供应规模基本持平,其余城市基本都迎来供应量的低谷期,低迷的楼市成交也使房企缺乏推货的积极性。
如果从产品的供应分布看,28个重点城市的刚需、改善、高端产品占比结构为39%、50%和11%,总体还是以改善为主导。其中,上海各档次的产品供应相对平均,泉州、徐州、天津等城市的刚需占比则在7成以上,5月份的供应中预计刚需还是主力。
苏州、厦门、宁波、福州、成都等城市的供应则以改善为主。昆明的情况就比较特别,5月迎来改善和高端产品的集中入市期,占比分别达到40%和43%。
从5月供应的区域分布看,28个重点城市的主城区、近郊、远郊的供应占比分别为51%、31%和18%,主城区还是绝对的供应主力。
其中,徐州、西安、昆明、重庆、南宁、郑州、福州等城市的主城区供应量占比都在7成以上。无锡、泉州、青岛、济南、北京、厦门等城市的供应则以近郊项目为主,占比都在5成以上。
少数城市如常州、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远郊项目还将持续加大供货量,预期将会造成库存积压。上海和宁波各区域供应都相对平均,占比都在3成左右。
根据5月的供应预测,结合当下各城市的成交特征,我们对市场后续走势的简单预判是:5月刚需动能持续趋弱,整体成交规模还将低位持稳,后期各城市的分化情况主要还是看改善产品的供应与成交。
如果按目前市场分化的情况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 热点恒热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合肥等,后期成交预期平稳运行,成交规模放量多寡主要取决于供给约束。
据CRIC监测,4月份上述五座城市还是“热点恒热”,在多数城市增长动能转弱的背景之下,这些城市的项目来访、认购量都没有显著的下行征兆,总体延续高位平稳的状态。
从供给端看,成都还保持在单月供应规模100万平米以上,5月预计开盘的49个项目中,一二圈层改善项目高达30个,开盘基本都能实现热销,也能对短期市场热度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北京、上海、杭州和合肥的供应规模基本都处于低位,不过从产品的供应结构来看,还是以改善为主,持续刺激部分中高端需求释放,支撑市场成交。
2、 短期供应放量的城市,如深圳、南京、西安、宁波等,供应环比涨幅显著,且产品以改善为主的城市,成交还有释放空间。
以深圳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预计5-6月份超过20个项目逾1万套新房入市。热点片区如前海的深业云海湾、招商壹湾臻邸,龙华的中海珑悦里、安宏基天曜府,南山的赤湾开云府,宝安的勤诚达云邸、云上润府等项目都在入市计划内,这些热点区域的项目后续入市有望持续支撑新房市场的热度。
3、 供应成色一般的城市,如广州和武汉,如果后续出现项目涨价或取消优惠,再没有政策利好叠加刺激的话,市场就会有压力。
以武汉为例,今年2-3月市场回暖明显时,已经有部分开发商开始收回折扣、望风涨价,从我们的统计数据看,折扣力度越低,成交缩量越明显。如万科新都会收回7-8个点的折扣,成交量就面临腰斩。
这也意味着,武汉目前的市场回暖基本是“以价换量”带来的假性繁荣,没有“便宜”可捡,购房者基本也就不会入市。问题是,今年武汉的月均供应基本会持续稳定在100万平米以上,加上武汉的广义库存较高,后续项目之间的竞争压力也会加大。
广州也是如此。五一假期推新量为近四年来最低的一年,意味着房企还是抱着去库存的想法,而且4月份楼市的项目来访、去化都出现了疲软的迹象,也让开发商不敢过分乐观。不排除后期各房企会加大营销力度,冲刺年中业绩。但考虑到5月的推盘主要集中在远郊片区,预计后续去化也不容乐观。
4、 供应缩量或供需错配的城市,如郑州、天津等弱二线城市,回暖持续性略显不足。
虽然郑州本轮的回暖主要以刚需客群为主导,但从目前的认购情况看,刚需的回调幅度也是最大的。5月40万平米、3160套房子即将入市,还是以刚需为主导,市场后续有很大可能面临供过于求,库存堆积。
天津2-3月楼市出现的成交暴涨,主要源于本地刚需、刚改部分恐慌性购房情绪影响,随着这部分需求释放完毕,整体项目上的来访和去化都出现了回落的迹象。
天津这一轮回暖的成交结构也比较特殊,30%的项目贡献了80%的成交量,目前盘点下来,去化周期小于12个月的热销项目库存面积约236万平米,占比仅17%,未来部分区域也将面临供应短缺。而且天津5月份的供应不足70万平米,这也会限制市场的成交放量,预期5月楼市还是延续筑底行情。
总的来说,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是面临比较大的供给约束。一方面是供应量缩减,据CRIC测算,无论是供地端还是项目端,2023年整体供应规模都将面临腰斩;另一方面,部分城市供需错配的问题会更加突出,今年刚需下行、改善平稳、高端回落已是大概率事件,对于以刚需为供应主力的城市,如天津、郑州等,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目前楼市点状回暖和区域性复苏的持续性,也有赖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新房市场,供求平稳或供不应求的区域,项目就会热销;供过于求或供需错配的区域,就会出现项目滞销、行情急转直下的情况。二手房市场,区域挂牌量下降的话,交易活跃度会提升;一旦挂牌量上升,交易周期就会延长。
所以,我们认为,“脉冲型”的行情还将持续,但波幅会收缩。今年的第一次“脉冲式复苏”始于1月下行,2月春节后复苏,3月先增后降,4月缓步下行。第二次“脉冲”何时发生以及发生在哪些城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同时,今年的行业规模将会回落,包括土地成交规模、新房成交和二手房成交都会回落,行业规模将回到2015-2016年的水平,不会因单月的回暖发生趋势性改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