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金牛”的物业板块,向来是房企手中的优质资产,在行业曙光普照之前,物业再度成为房企变现的重要手段,频繁被抛售。12月以来,已有5家房企披露了对物业公司股权的出售计划。
【资料图】
这对于地产公司来说,是行业现状下的无奈之举,但业内认为这将成为物业行业的一场机遇。业内普遍认为,随着股权出售,不少房企将失去对物业公司的控股权,从而增强了物企的独立性,市场曾广泛担忧的为关联方“输血”等顾虑也将得到大幅化解。
如今,监管层对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连跌了一年的物业板块也迎来反弹,申港证券研报显示,11月份,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涨幅超80%,在恒生综合行业13个板块中排名第一。
多家房企抛售物业股
年终岁尾是物业板块被“割爱”的惯常时点。
去年此时,处于滑坡中的世茂股份公告称,拟将其持有的29家物业管理公司转让给世茂服务,交易转让价格约为16.54亿元,借此回笼资金,用以支持项目开发建设等。不过,历经一年时间,这笔交易以失败告终。
12月23日,世茂股份在终止交易的公告中表示,此结果是受房地产行业影响,物业管理业务估值出现大幅下降,致交易无法履行所致,“但是公司保留物业管理业务,将给公司带来较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对稳定公司财务状况,改善公司偿债能力等方面带来积极的作用。”
不过,更多房企的出售计划则在加速推进,以换取更多真金白银,而偿债是常见的用途。
12月初,雅居乐宣布出售4860万股雅生活H股,借此将获得约4.9亿港元的资金。这也是今年以来,雅居乐第二次出售物业股,合计套现超8亿港元。两次减持,雅居乐均是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增强自身的短期偿债能力。
深陷债务危机的德信中国也在近期披露了出售物业板块意愿,该公司表示,若出售顺利,则将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支付美元债利息。
相较于在快速减股票持套现,有的房企则在推进更庞大的出售计划,将此作为推进债务重组的一环。
最早引发关注的是奥园健康的出售。12月初,奥园在公司官方网站发布招标文件,意欲出售奥园健康股本中约2.17亿股股份,相当于奥园健康全部已发行股本的29.9%。
股权出售事项完成后,奥园的持股比例降至约25%,新进入的大股东则将成为奥园健康的大股东。奥园方面表示,将借此推进引战加速,以配合奥园整体债务重组。
12月中旬,为推进境外全面债务管理,旭辉控股也披露了出售物业的消息,其拟通过投标程序出售持有的旭辉永升服务的所有股份,占比约23.26%。
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分析指出,根据旭辉永升服务的股权结构来看,其第一大股东为旭辉控股;第二大股东为林氏家族,持股约20.76%;第三大股东为股权激励平台,也由林氏家族持有,持股约8.79%。“一旦买家确定为唯一主体,则旭辉永升服务的第一大股东将发生变化。”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地产公司将物业板块的控制权让出,可以增强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后者也将有更大的动力支持物业板块的长远发展。
这样的出售计划对房企来说大多是无奈之举。“过去大家都觉得物业不值钱,但现在情况反过来了,物业能提供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虽然是蚂蚁肉,但也是实实在在的肉。”有物业板块出售计划的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行业将进入独立发展期
对于物业被出售,市场则抱以较为乐观的态度。回顾2022年,物业可谓深受地产的拖累,最直观的体现在物业板块估值的大幅下挫。
据克而瑞物管统计,2020-2021年上半年,港股物业板块处于上升通道,板块总市值曾一度突破万亿港元大关。2021年上半年时,许多物业股的估值集中分布在30-40倍。
此后随着地产行业债务违约引发的信用风险蔓延,不确定性、担忧情绪延伸至物管行业,物业股的估值水平大幅回调,并在2022年10月31日跌至历史最低,物业板块的PE均值仅为8.4倍。
事实上,世茂服务在上述终止交易的公告中也曾提及,收购协议签订之时的估值基础已经不再适用于现时之市场情况。根据早前世茂股份披露的信息,彼时29家物业公司作价超16亿元,静态PE约为18倍,远高于当前物业板块的估值水平。
随着资本市场热情的褪去,物企上市的步伐也大大放缓,上市企业和递表企业数量锐减。据克而瑞物管,截至目前,2022年登陆资本市场的物企共6家,远低于2020年的17家、2021年的14家;同时,该6家物企从初次交表到成功上市平均历时294天,较2021年物企上市平均用时延长89天。
同时,过往一直被市场诟病的独立性问题,如今也在房企接连暴雷的背景下凸显。恒大物业便是前车之鉴,曾有134亿元存款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据中国恒大披露,基于恒大集团的资金需求,在有关高管的授意安排下,恒大物业曾以存单质押担保方式,在2020年12月-2021年8月间,通过第三方,分三次向中国恒大提供了这笔资金,用于其运营和偿还集团境内外债务。
无独有偶,2022年7月末,金科股份公告称向控股股东金科股份提供不超过15亿元借款,年化利率为8.6%;后者将为该笔借款提供总价值约27亿元的抵押物。受此影响,金科服务股价下挫超37%。摩根大通便表示担心金科服务能否从母企得到款项归还。
据中指院统计,港股和A股的物业服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约有40家,控股股东基本上是关联房地产企业及其附属企业。“房企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直接导致物企业品牌缺乏独立性。”上述机构指出。
由此,房企出售部分乃至全部物业板块股权,也被市场认为有助于增强物业板块的独立性。此外,监管层近期密集发布的刺激政策,在给地产行业带来改善和支持的同时,也减轻了市场对“调用物业资金救开发”的担忧,而目前监管层对保交付的强调和支持,也被认为将促进物业公司的在管规模将受益增长。
事实上,近来的港股物业板块已然开启了反弹模式。申港证券数据显示,11月1日-30日,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涨幅达81.71%,在恒生综合行业13个板块中排名第一;有20家物企涨幅超50%,碧桂园服务涨幅则高达178.72%;但板块整体估值仍徘徊在14倍左右。
地产的深度调整也将促使物业行业进入独立发展的新周期。在克而瑞物管看来,未来的物管行业将告别对地产的依赖、规模和业绩增速将放缓,毛利增速也将下降,并告别高估值,“物业行业在过往的周期中所强调的‘规模为王’将会变为更加有质量的、更加高质的增长。”
标签: 从现金牛到变现神器,被割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