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不相信“上帝”,但是我们确认“救世主”——就是你!
这是凤凰网《问渠》人物栏目上线开刊时,述说的第一句话。
400天后,《问渠》对话过一群虚怀若谷的董事长、描绘过一批映射时代的创始人、邀约过数十位材高知深的经济人,也将中国买房合伙人、地产脉客、催债许家印的90后等有趣人物,带来读者身边。
(资料图片)
记录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声音百花齐放、让活水流进这个行业。这是《问渠人物》不变的使命。
2022年,时代的变革如何映落于个体,哪些人物引动了行业的脉搏?
12月20日,2022《问渠》年度人物正式颁布,邀您一起观人观世。
【2022《问渠》年度人物】结合人物年度作为、社会影响力、“2022问渠人物舆情热度榜”数据(详见风财讯公众号1222发文)综合评定。
许家印
生死相“许”
许家印是2022年的“顶流人物”,其讨论度广泛覆盖全国各行各业。
尤其12月2日凤凰网风财讯独家报道“接近许家印人士称其一切都好”,打破当日跳楼传言,生死相“许”剧情一日三反转引爆网络。
2022年“问渠”记录了不同处境的许家印,折射多个社会侧影——
在《赌王与赌徒》中,许家印与小他35岁的90后催债人的博弈,这是数以万计恒大债主故事的一个缩影;
《佬巢》中许家印是全球处置房产的大佬之一,《“宅”男许家印,快无家可归了》也体现着行业波动下一些“暴雷大佬”的处境。
《赌徒的自我修养》中许家印孵化“恒大2.0”(恒驰5),正值高喊恒驰大干三个月的阶段,市场对恒大汽车复牌、许家印金蝉脱壳充满想象。
但更多人也相信,资源重新分配的大潮,不会避开普通人,也不会放过一些大佬。
郁亮
“保护”郁亮
活下去、黑铁时代、节衣缩食、春天的活法、微光、曙光…近年的房地产“热词”,很多都出自郁亮。
其实郁亮一直“高产”,近年愈加“突出”,离不开一个尴尬的事实——
活不下来的没法说、挣扎中的没空说、活下来的不愿说、活得好的不敢说。
乱世难言真,在不易看清的周期跌宕中,能够分享思考、还愿意表达的大佬愈加珍稀。
一定程度上,“保护”郁亮,保护的是噪音时代的冷静思考,保护的是敏感时期的敢于表达,保护的是房企“积极活着”的念想。
就像《万科无战略,郁亮无人设》中记录的,企业家不需要人设,只要尊重常识、敬畏市场。企业最好的战略就是“无战略”,就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吴亚军
推“陈”出新
在一帮男人的地产江湖里,吴亚军治下的龙湖从觥筹交错、野蛮生长中杀将出来。但和龙湖一样,吴亚军其实一直很低调,不争榜、鲜发言、不爱聚光灯。
直到今年5月龙湖入列第一批房企优等生、8月龙湖陷入股债舆情风波、10月辞任主位让贤陈序平…吴亚军多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随着“推陈出新”或许吴亚军会越来越淡出大众视野,但可以确定的是,吴亚军会一直保持着她那种独特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既是中国千亿级公司里占比1/50的女性企业家独有的嗅觉,也是当下一息尚存的地产人的共识。
而这种“精神力”会持续影响龙湖、影响行业。
王健林
“王”者归来
空前的地产洗牌中,一批旧将退隐、一波新贵退潮,谁料“王”者归来了。
江湖沉浮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终曲,对王健林而言,却仿佛只是插曲。
2021年与一汽红旗启动合作,今年4月珠海万达商管二次递表冲上市,3-5月持续与多家企业洽谈管理合作,7月万达商管已经融资至少43亿元,并大力开拓盘活烂尾楼的业务…
不再唱卡拉OK,不再计较“一个亿的小目标”,在疫情和行情冲击中,王健林带着延安精神和干实业的狠劲,反其道而行“杀回来了”。
相关阅读《他的名字叫红》《王健林“烂”路淘金》《万达商管反向操作》
孙宏斌
“斌”雪消融
还记得2017年孙宏斌发过一条微博,总结了融创的三个特质——
我们因现金流失败过,知道现金流的重要性,把安全放在首位;我们知进退,在放弃上没有人比我们更决绝;我和团队一直在一线,听得见炮声,敢拼刺刀。
时间来到2022年,暴雪席卷房地产,孙宏斌无数次强调“安全”二字。
有人说这和他“豪气”的人设有点出入。这话如果被孙宏斌听到,他估计会笑问“我有人设?”因为至少在孙宏斌自己看来,为达目标他从来能够舍弃决绝。
用孙宏斌在融创会议上的话说,“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一线,对市场和环境的判断,偏差不大。”他看得懂市场的变化、知道如何经历当下。所以曾被人形容为“不惧火中取栗”的孙宏斌,做融创其实用着“底线思维”,低调、安全、用心,等待冰雪消融。
潘石屹
不“屹”而飞
“潘石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潘石屹的某业内大佬朋友这么评价他。
这份聪明,指的是他自学能力超强,比如非科班会计,居然能自学完去开会计课赚钱;这份聪明也指的是他“能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奔着公司目标能很直接去达成。
其实旁人也能看到潘石屹的聪明和简单,例如在做SOHO中国卖身黑石、潘石屹夫妇常住国外等重大选择时的那份果决,就是看清形势和快刀斩乱麻的体现。
一定程度上,潘石屹是一些企业家的代表。他们能够准确捕捉中国发展的红利、较早引入国际化的商业打法、影响了一代中国商业人,也懂得取舍,在趋利避害中做出了个人满意的选择。
结果如何,自有后史作评。
胡葆森
朝不“葆”夕
从去年9月建业向河南省政府提交的《关于企业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并请求帮扶救援的报告》,到今年6月官宣河南省国资委成为建业第二大股东,再到今年底此起彼伏的裁员和讨薪消息,胡葆森的处境难言向好。
王潮歌说,胡葆森是全河南最憨的人。这句话虽说的是他花60多亿和四年在麦地建城,但如今用来反观他的选择,也另有一番味道——
一定程度上“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理想让胡葆森一直固守河南,奠定了建业和河南国资的深度绑定关系,但却也错过了不少市场伸出稻草。一旦河南国资给予的援助不够,建业又将何去何从?
有人说,胡葆森这一代人有情怀,但多数比较执着。这种情怀和建业地产都已经固化为胡葆森一生的印记,但建业这家公司,或许只是即将离开的7000人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你无法说服所有人去共情,更无法让他们为了胡葆森的情怀买单。
相关阅读《建业固守河南该背锅吗?》《骨折时代“建业们”妥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