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8月17日电 题:湖南澧县:“活化利用”让长江史前文明遗址焕发新风采
(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郁葱、苏晓洲
文物展陈突出地域特色,史前遗址成为中小学第二课堂,常年举办创新创意文化活动,遗址保护兼顾居民生产生活……西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澧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城头山遗址、鸡叫城遗址,以其为代表的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记者近期在澧县采访看到,各类珍贵文物在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活化利用”正让古老文明焕发新风采。
近日,记者来到被誉为“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澧县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陈进劲介绍,城头山遗址保护工程自启动以来,国家和地方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现已建成占地662亩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门。新华社记者郁葱 摄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很多环节都拓展了人们对“长江文化”历史渊源的认知:最宽处约70米的护城河,显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就认识到护城河灌溉、防御、运输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综合功能;遗址展馆内,保存着城头山古城墙从距今6000年以来4个主要历史时期的营造进程,显示城墙早期源自用于阻挡洪水的堤坝;遗址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着距今5000多年的炭化稻谷、又圆又“萌”的陶器;遗址展馆中,南北走向的“城中大道”和排列有序的房屋遗迹,向世人展示了以“饭稻羹鱼”为主要特点的史前农业社会真实场景,让人感到既震撼、又亲切。
遗址展馆内展示的城头山先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城墙。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摄
遗址展馆内景,石墙上的“稻作之源”引人注目。新华社记者郁葱 摄
澧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曹毅介绍,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得到了妥善保护。作为“考古中国”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项目,鸡叫城、孙家岗、李家岗等遗址正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并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和方案;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彭头山文化”发现地——彭头山遗址,已实现重要考古探方和史前场景的复原展示;对开创了南方“环壕聚落”先河的八十垱遗址,实施了环境整治、开辟了小型展示馆……
2023年5月12日,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老农现场教小学生水稻秧苗移栽要领。(柏依朴 摄)
在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代稻田,微风拂过,稻浪滚滚。陈进劲介绍,澧县在遗址公园及周边的田野,经常举办稻田彩绘节、风筝节等文化活动。园方还与附近的弘毅学校等中小学合作,让孩子们在老农示范带领下,到古稻田中踩着稀泥插秧,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体验古人稼穑艰辛。
2023年5月12日,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小学生们在移栽水稻秧苗。(柏依朴 摄)
据了解,澧县各界在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同时,围绕“让文物活起来”下功夫。比如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以改善遗址环境与老百姓生产生活为切入口推进遗址保护项目,遗址建设的保护用房兼具展陈功能,把遗址开辟成学校的第二课堂,常年组织学生在遗址保护区踏青、秋游;修建遗址保护区游览便道,充分考虑保护周边居民宅基地、责任田,方便当地通行小型农用车等需求;遗址及时开展渠道清淤、河道疏浚,令洪水季节排涝畅通,既让遗址本体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又让遗址保护区内的稻田灌溉、防洪得到充分保障。
遗址展馆外,蓝天、白云、碧草令人心旷神怡。新华社记者郁葱 摄
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使得澧县民众对遗址保护的积极性很高。曹毅说,现在遗址周边只要有违法动土等破坏情况发生,都会有当地村民及时向看护人员反映。“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文物保护社会基础日益扎实,我们有信心将文物资源变为高质量文旅产业发展品牌,更好发挥‘唤醒’长江古代文明的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