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股型基金迅速回血带来的赚钱效应,叠加机构帮衬债基意愿不足,偏债型基金发行正遭遇难题。
【资料图】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反弹行情以来偏债型基金产品频频出现延长募集现象,显示了在偏股型基金产品赚钱效应凸显后,股债性价比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多位基金公司人士强调,近期市场对债市回调的一致预期相对较强,机构资金对债券的配置意愿有所减弱,而股票市场的吸引力已大幅超越债券。
各赛道均有肉吃,偏股型基金赚钱效应凸显
行情从单一赛道基金向多赛道的扩散,凸显了真正的赚钱效应。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8日,华泰柏瑞亚洲领导企业基金新年后的收益率已高达15%,成为年初至今最牛基金产品,若以最近三个月来的反弹行情计算,汇添富基金旗下一只偏股型基金产品成为权益类产品的牛基,基金收益率高达45%。
引人注目的是,排名全市场前列的基金产品,均匀地分布着不同的赛道型产品,包括北信瑞丰健康生活基金、华夏半导体基金、南方金融主题基金、富国全球科技基金、鹏华医药科技基金、大摩健康产业基金、广发医疗保健基金、天弘生物医药基金均站在基金业绩排名的前列,而上述基金产品几乎涵盖了A股市场的各大赛道。
“与以往基金业绩排名中,一两个赛道型产品强势入围不同,目前各大赛道均有基金产品进入市场前列,这意味着A股市场的赚钱效应已经到来。”华南地区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疫情解封后,社会面逐步回归2019年前的常态,各大行业的基本面将逐步回归增长,2023年A股市场大概率将给投资者带来不俗的投资机会,预计权益类产品将是2023年最具吸引力的对象。
重仓基金代销平台的金融主题类基金进入全市场业绩六强,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南方金融主题基金截至目前的年内收益率已达到13%,根据该基金产品披露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该产品的第一大重仓股是同花顺(300033)。开源证券发布的报告认为,同花顺2012年获得基金代销牌照,随着基金市场的发展和第三方代销平台崛起,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公司核心优势显著,流量变现模式清晰,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产品在新年内出现的赚钱效应,在2023年或将显著拉动偏股型基金产品的发行,而金融主题基金产品的业绩强势,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对权益类新基金发行市场的看好。
偏债新基金卖货不易,频频出现延长募集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股票市场的迅速回暖,使得偏股型基金产品受到投资者的普遍关注,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偏债型基金产品正在遭遇发行难题。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深圳地区一家公募基金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一只偏债新基金于2022年12月1日起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23年1月13日,现决定将本基金的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2023年1月13日延长至2023年2月28日。上海地区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也发布公告指,旗下一只偏债型基金已于2022年12月26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23年1月12日,现决定将本基金募集期延长至2023年2月10日截止。
甚至超大型公募基金在股市迅速回暖背景下,也不得不面对偏债型基金难卖的问题,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旗下一只偏债型基金产品延长募集。公告表示,该新基金于2022年12月28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23年1月17日,现决定将本基金的募集期延长至2023年2月3日。
股债性价比显著变化
反弹行情中债基延长募集现象频频出现,在相当程度上来自股债性价比的变化。
大摩华鑫基金公司一位人士强调,截至目前沪深300静态PE约11.87倍,而过去5年均值和中值分别为12.9倍和12.5倍,高点在17倍左右。在流动性有所好转和风险偏好提升的背景下,A股具备较大的估值提升空间。结构上看,近期由于市场对经济修复的信心在持续增强,顺周期方向维持强势,无论是消费、金融还是地产链等方向均有所表现。未来判断市场行情会逐步扩散,看好高景气成长方向及部分周期品种。
相比而言,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已远逊于股票机会,长城基金一位人士对此指出,从股债收益差的角度看,权益市场优势明显优于债券,并且位置优于过去3年,介于2017年年初和2019年年初之间,处于相对黄金坑中。从基本面角度看,国内疫情管控、地产政策、美联储加息等权益市场的压制市场的因素发生边际变化。从拥挤度和筹码角度看,与过去两年不同,目前板块交易的拥挤度程度较低。从纯债资产内部来看,长城基金认为信用债的综合性价比有望好于利率债。在去年年末赎回潮冲击下,信用债的收益率上行显著,部分信用风险较低的信用类资产长期配置价值逐步显现。
关于债券市场,创金合信基金公司魏凤春也认为,预计春节前最后一周的资金面仍会边际收紧,但幅度会小于上周。花旗中国经济意外指数统计,2022年12月以来中国经济基本面数据仍然持续低于预期,该指数持续下行,已创下2022年以来新低。当前债市“弱现实”的局面下,预计利率短期仍保持震荡,但需警惕债市拐点早于基本面拐点到来。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强调,有两点需要投资者决策时注意:一是,近期市场对债市回调的一致预期相对较强,机构资金对债券的配置意愿有所减弱,当配置资金转为交易资金时,需警惕债市波动放大。二是,部分交易型机构开始止盈及降低杠杆。综合考虑资金面及质押式回购成交情况,部分机构或采取左侧操作,并在年前资金利率中枢有所抬升的背景下,降低组合杠杆。2023年债市波动或较2022年加大,预期大多机构不会采取极致的投资策略,投资操作或更加偏左侧。
责编:战术恒
校对:祝甜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