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上乌托邦
编辑 | 云上乌托邦
中国的院士荣誉称号有多难获得? 截止2021年5月,我国荣获这一称号的仅有800余人,就连早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也未有资格获得这一称号,有网友为其鸣不平,但却直接被怼说屠呦呦没有国外名校的留学背景,SCI论文发表数量少,所以未有资格获得该称号。
(资料图)
和屠呦呦这一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中国科学家李爱珍女士,李爱珍前后四次申请中国院士称号全部被拒,更加讽刺的是,美国却为李爱珍颁发了院士称号。一时间引发网友们热议,这位李爱珍女士到底是谁? 为何她能获得美国的院士称号却得不到我国的“认可”?
“只要我的国家需要我,我就会继续坚持下去”
已经70余岁高龄的李爱珍在2007年被美国选为外籍院士时,她在台上铿锵有力的说着这句话,台下的教授媒体们都被李爱珍这样的爱国情怀而感染。
台下的美国人们没有恼怒,反而眼里流露中对李爱珍的佩服,以及对人才的爱惜, 这是美国第三次邀请李爱珍出席评选现场,因为前两次全部都被李爱珍拒之门外了 ,而这样一个老人为什么会让自傲的美国人屈尊三次来邀请她呢?
原因就是李爱珍之前的 “公派留学” 的时候美国人看到了李爱珍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非常“惜才”美国当然想把李爱珍留在美国。
我国的院士称号竞争十分激烈,每两年才选一次,其当选条件也是很严苛的,候选人的年龄不能超过八十岁,并要由非资深院士进行提名, 以及学术团队进行推荐在经过评审的选举才能最终确定名单。
在评选时候选者还要对科研成果做出创新,这样严苛的规定下参选者每年的数量还是非常多的,并且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院士普遍都参加过两次以上的评选,且年龄基本都在五十五岁左右。
按照每两年一次的选举时间来算,至少五十岁就要开始选举,在五十五岁时才仅仅只是有机会能当选,事实上,在选举的频次上,最多的院士有六次, 那就意味着他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来申请院士。
李爱珍在第一次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二岁了,而据规定六十岁以上的候选者不仅需要考核还需要六名院士的联合推荐才能进入评审,在李爱珍第一次选举的时候仅仅只有一位院士对她进行了推荐, 不出意外这第一次的选举以失败告终。
那真的是李爱珍的“人缘”不好吗?当然不是,李爱珍当真是一个 “科研迷” ,平时只要有时间就自己在学习钻研,这也导致她几乎没有朋友,所以很多的院士并不认识李爱珍。
但是对于李爱珍来说她并没有因此生气,而是选择尊重规则,继续潜心自己的研究,到了评选的时候再一次参与了评选, 可是遗憾的是接连四次都失败了。
李爱珍的科研成果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奈这样的评选推荐制度让李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来他心灰意冷下选择申请了美国的院士,可喜的是美国却批准了李爱珍的申请,对于她做出的科研成果予以了最高的肯定。
李爱珍瞬间名声大噪,美国借机对她发出了邀请,希望她选择美国作为科研地点,美国将对她进行不计回报的投资, 但是李爱珍从小的爱国教育让她接连拒绝了美国。
美国人大失所望,甚至 “挑拨” 这李爱珍和我国的关系,李爱珍却一脸云淡风轻的说“选不上就选不上”,李老淡泊名利的发言让美国语塞。
那么李爱珍的科研成果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技术让美国前前后后邀请她三次去美国发展呢?
李爱珍再说起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时候,看着桌子上那面小小的国旗,眼中满是深情。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国一穷二白,科技,经济建设的全方面落后李爱珍也想做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在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选择了但是中的空白专业——化学专业。
在复旦的学习让她明白自己国家和他国的差距不是一点点的距离,她在学校十分勤奋,本科还未毕业就被许多企业邀请,有的甚至开出天价工资想让李爱珍去上班,但是李爱珍一心只有自己的科研, 她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做一点点贡献。
李爱珍带着科研团队在实验室没日没夜的研究,其主要研究领域正是\"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当时西方各方面的成绩已经很斐然,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所以李爱珍研究出了一套纯国产的研究设备 ,这一举动震惊西方,他们开始忌惮李爱珍的研究能力不得不解除了对于中国的禁运。
后来李爱珍的年岁渐渐大了,但是她从未放弃科研的道路,依旧每天都会泡在实验室,即使是深夜也时常看见实验室的灯还亮着, 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 才造就了李爱珍 “半导体之母” 的称号。
这样老一辈的科研学家真的是将毕生精力都耗费给了科研, “科研就是我生命的最大组成部分”这句话深深影响着和李老工作的每一位人 ,在李爱珍科研小组的成员们每每在受到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起李老这句话而深受鼓舞。
其实在研究之初李爱珍看到我国这方面的差距再决定“半导体”研究方向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还有很多的嘲讽,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小女孩能在这个方面做出什么厉害的研究来,但是李爱珍就是凭着这一腔热血, 让我国的“半导体”研究之路至少少走了四十年的弯路。
李爱珍的父母是华裔,1936年生下了李爱珍,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思想禁锢所以李爱珍从小就受爱国主义的熏陶,也因为父母手里有些积蓄,所以李爱珍也能在战乱中得以有学习的机会。
李爱珍自小学习成绩优异, 最终进入了复旦大学进行学习 ,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经历让李爱珍明白了在半导体和化学专业的领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是很大的,只有靠着读书来缩小两国之间的差距。
李爱珍也从这个时候埋下了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报效国家的种子,但是我国当初的研究设备几乎为零,研究要用的精密的仪器都被西方国家拿捏在手里, 如果没有这些研究设备,中国不可能通过研究提高自身科研实力。
时间到1980年,中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将派出一批外派留学生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李爱珍当然也想参加,这是一次去西方学习的绝佳机会,但是在筛选名单的时候李爱珍的名字被重点标记了出来。
原因是李爱珍的父母是国外回来的华裔,国家害怕李爱珍这样的人才一旦出了国门就会留在国外不回来了,这样国家就失去了“公派留学”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有些人也指出李爱珍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并且在本专业领域一直在复旦名列前茅,并且李爱珍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认为她不可能会“背叛国家”。
李爱珍知道因为自己的家庭原因很有可能会丢失这次学习机会的时候,她亲自找到了校领导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所学习的只是一定会运用祖国的建设之中的, 最终李爱珍通过了领导的同意,和这一批学生一起漂洋过海去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
在美国留学期间,美国对我们的留学生并不是毫无保留的教授知识,而是将核心的资料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只是将一些简单繁琐的东西去消耗他们的时间。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李爱珍却拿到了这些最核心的知识。
原本留学这一年李爱珍已经年近四十岁了,美国人看到这样一个中年女人没有把她放在眼里, 李爱珍顺利的拿到了这些资料 ,并在实验室里反复将自己学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美国人反应过来之后李爱珍已经将这些知识全部记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了。
在临近留学结束后,美国找到李爱珍,并开出了十分优渥的条件想要把李爱珍留在美国为他们的事业做贡献,并且还告诉李爱珍如果可以留下来他们会让李爱珍接触更加机密的项目。
在这样的诱惑下,李爱珍想到了父母从小对自己的教育,以及小时候看到受苦难的中国同胞,她异常坚定的拒绝了美国的邀请。在她的心中是祖国将她带来的这里,她当然应该将自己所学带回到国家去, 在“留学”结束的时候李爱珍就跟着大家一起回了国。
领导们知道了李爱珍的事情后也松了一口气,并且为自己之前误会了李爱珍而感到抱歉。回国后,李爱珍将自己的留学经历反复回味,这次走出国门让她明白只有自己手里掌握着核心技术这样才能不受人白眼,还来不及休息,她就开始申请组建自己的实验团队和实验室,开始潜心研究“半导体”这项技术。
年龄越来越大,也渐渐有人开始建议李爱珍去申请中国院士,这个荣誉是每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梦想, 李爱珍看着自己年岁渐大,就决定自己也去尝试一下。
美国与中国不同,美国的院士评选只需要一人作为推荐就可以获得,终于在李爱珍连续四次申请中国院士无果后,美国却给她带来了院士的荣誉。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为她鸣不平,但是李爱珍自身却毫不在意,她认为只有自己的只是帮助了国家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被问到她会不会选择去美国发展的时候,李爱珍义正言辞的在镜头前说 “我是中国人,我的学习机会是中国人给的,我当然要报效我自己的国家。”
一心爱国的李爱珍因为这次乌龙事件还险些被网友们误会崇洋媚外,但是在了解到她的生平经历的时候我们或许并不能懂得在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后她是怎样重新出发的, 也会对她没有获得院士荣誉而感到惋惜,但是同为中国人我们共情于国家对我们的养育。
而李爱珍对于祖国的感谢是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样的精神一定会鼓励我们今后的每一次挫折,而这样的 “无名前辈” 也终将被我们记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