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发展有保障,职校生——
用技能绘就精彩人生(倾听·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尹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3日 第 13 版)
核心阅读
日常教学与一线生产相契合,实训实习与求职就业相衔接,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相贯通……“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广大职校学生不断提高技能、锤炼本领,不仅为自己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成绩不好,去读职校,流水线上,蹉跎青春”……读职校以前,赵庆龙听过这样的说法。但3年的职校学习,让他感受到,只要认真学、技能好,每个人都能出彩。
实训
“用的都是国内外顶尖企业正在使用的主流设备”
2019年,赵庆龙选报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理由很简单,家里有亲戚从事这个行业。
第一次被点燃热情是入学后没多久。学校组织大家到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参观,车间里,不同规格和性能的油缸借助数控机床的指令生产出来,而编写这些指令的恰恰是数控工人。恒立液压的员工马艳东还被评为“中国铸造大工匠”,而他也是高职毕业。这让赵庆龙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二年级,赵庆龙在学校打基础,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训课。每个学期的实训课差不多有七八周时间,被安排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或科教城的现代工业中心。
赵庆龙的数控车床操作实训是在现代工业中心完成的,“那里的设备特别先进,用的都是国内外顶尖企业正在使用的主流设备。”这个公共实训基地,由政府和学校、企业按照1∶1∶1的资金投入共建共享,面积达11万平方米,投资达5亿元,包括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模具技术、焊接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17个实训基地。
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庄三舵告诉记者,现代工业中心最大的特色是共享。园区里的5所职校,都能使用这里的实训设备。同时,企业将培训中心也放在这里,每年都会对机器进行一定比例的更新,这就保障了学生总能用上生产一线最新型号的设备。
在实训基地,赵庆龙先在电脑端写好程序,输到机床上,随后机床根据指令开始工作,刀头从哪里下、零件要做成多少弧度都需要精确的尺寸。学业并不轻松,最开始是写简单的程序,随着时间推移,课程的难度不断升级,最后是要求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大项目。
就业
“可以按操作工—多能工—班组长—主管的路径晋升”
赵庆龙所学的这门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由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属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而这家企业就建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里面,作为校中厂,实现引企入教。
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赖立迅说,公司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之一,学生在3年中通过“岗位认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3个阶段来完成学习。特别是二年级的“工学交替”阶段,会借助一个个项目让学生进车间,教室与车间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作业与产品一体,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考核,这些项目也都是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大三对职校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实习年。这一年里,学生在工厂里顶岗实习,要达到毕业就能为就业单位所用的程度。每年5、6月份,开设订单班的公司会到学校面向大二学生进行宣讲。赵庆龙参加了恒立液压的宣讲并报了名,经过学业综合考评和面试,他成了公司的一名实习生。
“最初3个月是不上手的,跟着师傅看他如何工作。”赵庆龙到车间后被分配的师傅,是有着约10年工作经验的张文兴。“学校学的内容比较广,但公司实际用的东西比较专。我的岗位就是关于油缸这块儿,还是有很多新东西要学。好在基础理论相通,师傅边讲边带着练,我上手很快。”
赵庆龙所在的实习车间主要生产非标准化油缸,相比于标准化油缸,技能要求更高。由于是定制件,经常遇到新要求、新设计。有一回,赵庆龙拿到一个零件的图纸,正要开始编程,却发现上面有个符号从来没见过。师傅现场教学,他才掌握了算法。顶岗实习,让学生们走到生产一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高职学生技能训练比较多,很受制造业企业青睐。公司还为实习学生设立了奖学金,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跟公司新入职员工一样拿薪水。”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总监曾荣林介绍,“入职后发展空间也很大,可以按操作工—多能工—班组长—主管的路径晋升,还有专门的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不仅有很多培训机会,每年考核合格后还能享受相应津贴。”
实习马上结束的赵庆龙即将迎来他和恒立液压的双向选择。“恒立液压在当地的薪水还是比较高的,自己也很喜欢搞技术。”赵庆龙说,“只要踏实肯干,职校学生一样可以出彩。”
升学
“通过考试和考核后可以进入大学读本科”
在职业教育体系里,不管是中职、高职还是本科,技能水平高低决定了一个学生的竞争力。
许刚华今年9月即将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专。他读的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3+3”模式,前3年在盐城机电读中职,后3年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读高职。
这几年,职校给了许刚华前所未有的机会。中职的课程强调动手能力,经过选拔,他被学校重点培养参加了不少技能类大赛。2021年和2022年,许刚华参加了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中职组的三等奖和二等奖。借此机会,他又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
由于技术出色,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初步选拔他继续参加高职组的技能大赛。这意味着,他需要学习更多超越现阶段的内容。如果能在技能大赛上获得好成绩,不管以后进公司还是继续读本科,都将获得更多机会。
2020年参加江苏省高考的姜健,虽然分数高出本科线8分,但很难读到心仪的专业。姜健最后报考了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3”模式的数控+智能制造专业。他介绍,“在本校读3年,通过考试和考核后可以进入大学读本科。”
“到校之后,才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高考成绩都高出本科线。”姜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超过分数线的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职校招收低分生”的情况有所转变。
由于在高职阶段要预备本科衔接,姜健的课程有些超前,要学大学物理等大学公共课,还要学跟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课程。
“我们理论课学的比高职同专业多,差不多综合了两三个专业,另一方面实训课比本科的长。”姜健介绍,他了解了一些学长们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智能制造企业的设计、工艺部门,他自己也打算往这个方向发展。
“做好学历贯通,一方面要根据岗位需求和资格标准,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全流程教育链’。另一方面要结合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合理配备各层次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针对各层次职业教育设立多种上升通道,引导教育机构和学生理性规划发展路径,避免职业教育领域出现‘唯升学’‘唯文凭’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匠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方鸿琴表示。
记者手记
让更多高技能人才涌现
记者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调研发现,过去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产业升级及智能制造的推进,在不少工厂,职校毕业生已经成为用工主力。
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离不开技能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真正与学历教育并驾齐驱,同时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真正融合并彼此促进。
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学生、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要素“融”的程度越来越高。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探索人员互聘,生产要素、知识要素有效聚集,不仅促成企业项目顺利实施,还帮助职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上紧随行业动态。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实现学历贯通,让一些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有机会转向学历教育。
归根到底,职业教育应是适合学生特质、挖掘学生潜力的类型教育。职校学生同样可以出彩。随着职业教育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各行各业将涌现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 【编辑:黄钰涵】
标签: